一本書,如果能引起你我的共鳴,那必定你我曾走過和作者相似的路途,遇過相似的命運。從體驗中,漸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,和周遭的人息息相扣著關係;以下節錄書中句段,帶領你我進入歲月的痕印。
愛,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很多時候,我們不知道自己付出的是否真是對方所要的愛,不管是在親子、伴侶、朋友間各種的關係裡,尤其當我們熱切付出時,結果卻未必盡如人意。更有甚者,我們不知道如何愛自己,當我們用盡一切方法以為對自己好的時候,卻還是跌落在無止盡的空虛和不滿足中。
在幼年時,除了父·親短暫的愛,我沒有體會過什麼太深刻的愛,也相信自己是不被愛與不被期待的生命。
「努力」本身,就是來自於內在的焦慮,害怕自己的不足與缺乏而被這世界鄙棄。
一九九九年五月某天的午後……我走進臨終病房工作的第一天。我遇見了一個十七歲的男孩,他才剛剛被接到病房,背在背後的書包甚至還沒放下,他就哭倒在他剛離世的母親身上,他來不及見他母親最後一面,他只能哭喊著:「媽媽、媽媽......」
他的父親與其他人站在床尾,默默流著淚,卻沒有人走向前靠近他。
我一同陪他注視著他母親的臉,他仍流著淚,神情有說不出的哀傷。在靜默片刻後,他轉頭對我說:「妳說,媽媽等一下會不會醒過來告訴我,她是開玩笑的?」
我回答他:「不會的,媽媽她不會再醒過來了,她是真的離開你了,離開這個世界。」
男孩聽了,淚水更是流不止。
在這一刻,......我清楚的聽見自己的心被撞擊的聲響,男孩與母親道別的這一幕,讓我的思緒一下子倒轉,回到十四歲時,我在殯儀館見父親最後一面時的記憶。心痛的感覺突然變得清晰可觸摸,不再只是說不清楚的巨大黑影。
這個男孩......他的生命失去了母親,我的生命失去了父親,我和他因著這份失去,有了連結。我對他每說一句話,都好像在對十四歲的我說話。我對他說,失去母親後,是條很孤單的路,會有失落,會有思念,也會有無法讓別人懂的心情。
那是一個很短暫的相遇,在我和他的生命地圖中。
複雜的感覺糊成一團,讓人分不清楚究竟是甚麼。但至少我知道一件事,這傷痛與失落既然被掀開來了,就無法再撇過頭去,用蠻力掩蓋住,假裝不存在。
如果我無法回應我的失落,也無法與我的悲傷相處,我又怎麼有可能去與他人的悲傷共處,我又怎麼有可能有力量關懷他人的悲傷。
如果,塵封的傷痛打開之後,負面的情緒掩滅了我,那麼我好不容易建構起來的生活世界,可能會因此崩毀。
碰觸傷痛與迴避碰觸變成兩個強大的拉力,拉扯著我往不同的方向去。
我終於明白,拒絕經驗悲傷的我,也把愛的體會與愛的記憶拒絕了。久了以後,這些空白蔓延到我的其他部分,情緒、記憶、想法,漸漸都遭空白佔滿,使我的生命更顯空洞,毫無意義感。雖然我還是會「過日子」,雖然我還是能隨著社會的安排走,但了無生趣的感覺一直盤據我心頭,始終無法快樂。
我意識到我已徹底失去陪伴父親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段的機會。這個心願註定是恆久的遺憾,而我必須學會接受這份遺憾與我的生命共同存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